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施蒂格利茨(Joseph Stiglitz)表示,設立壞銀行等同以納稅人的錢去買入垃圾,只會使國債增加。
====
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Ken Rogoff則認為,設立壞銀行雖是必要舉措,但政府下一步必須控制美國大型銀行並對它們進行重組,才能徹底改革銀行系統。
====
分析員惠特尼(Meredith Whitney)昨日稱,華府成立「壞銀行」將不良資產由銀行資產負債表中剔除,不會令銀行增加借貸。她認為,若奧巴馬政府希望以公允價值收購不良資產,銀行很可能不會將資產出售予「壞銀行」,因為「這對它們的資本衝擊實在太大」。
====
紐約大學教授魯比尼(Nouriel Roubini)則表示,美國大部分銀行已破產,華府應該將它們國有化。他同時呼籲改變整個金融體系運作,令銀行自律,否則全球經濟將面對更大的資產泡沫「災難」。
====
“當前實體經濟和金融業均在持續惡化,且這兩者會相互傳染形成惡性循環。”IMF前首席經濟學家、現為芝加哥大學教授的拉詹說。他表示,儘管可能廣受非議,但政府需要向銀行注入更多資金。
====
「壞銀行」最成功的例子,是中國政府在國有商業銀行境外上市前,設立資產管理公司(AMC),專責處置銀行不良資產,把它們從銀行資產負債表剝離後,再由政府注入大量資金,完成資本重組,然後把銀行上市。
中國的模式成功,全因金融機構本來就由國家擁有,AMC以什麼價格收購不良資產,完全由政府決定,不存在定價問題。英美要效法中國成立「毒產收集中心」,卻必須在納稅人與銀行股東利益之間取得平衡,定價太低銀行不願賣,太高則難以向納稅人交代,結果仍是拖拖拉拉,尾大不掉。
====
During Aisa financial crisis
IMF對金融市場認識不足,由關閉印尼銀行的政策看得最清楚不過。當時該國出現16家銀行關門大吉的情况,而且據稱還可能會有其他銀行步上後塵;除了金額很小的帳戶,存款人只能自求多福。可想而知,剩下的私人銀行立刻出現擠兌,存款很快轉向看來受到國家保障的國營銀行。印尼的銀行體系與經濟因此遭到沈重的打擊,再加上財政與貨幣政策的錯誤,真可說是在劫數難逃,嚴重的經濟蕭條已成定局。韓國則反其道而行,不理會外界的建議,非但未關閉兩家最大的銀行,反而增資挹注,而這正是韓國為何能復原如此快速的重要原因。
====
國際投資者索羅斯表示,全球金融系統無法正常運作,他傾向贊成設立「壞銀行」,但他估計銀行業需要增加資本1.5萬億美元,並預期未來10年美國經濟增長難以達3%。
他在出席世界經濟論壇時表示,美國新任總統奧巴馬的政府建議成立壞帳銀行,購買美國金融機構的有毒資產,是可紓緩目前的經濟危機,因此贊成有關提議。但他認為,這方案只是將債務國有化,不能改變現況,促使銀行進行借貸。
索羅斯相信,關鍵是政府要為銀行體系徹底重組,包括要銀行業分拆壞資產及資本到「壞銀行」,然後再促請私人投資者向好銀行業務注入巨額資金,有關規模將將遠遠高於「紓緩問題資產計劃(TARF)」的7000億美元水平,估計可能要1.5萬億美元,才可以讓銀行重新向市場提供貸款。
他批評,上任布殊政府誤用TARF資金,以致問題加以惡化。索羅斯更預期,去年9月雷曼倒閉事件是金融體系的分水嶺,令到金融體系完全崩潰,現在的金融業只是靠續命器維生。
索羅斯也預期,未來10年美國經濟增長難以達3%。
====
繼花旗和美銀股價上周急挫近50%兼錄得逾百億美元虧損後,華府周末再接管兩家地區銀行,是今年以來首次,為美國銀行業敲響新警號。高盛上周報告指,全球投資者和金融機構將要面對美國按揭損失2.1萬億美元,但至今帳面上僅反映了一半。高盛於去年3月估計按揭損失為1.2萬億美元,這份報告明顯較之前悲觀得多。市場人士估計,美國今年將有百計銀行倒閉,遠高於上年的25間。
====
聯邦儲蓄保險公司發表聲明指,佛州Ocala National Bank、馬里蘭州Suburban Federal Savings Bank of Crofton與猶他州MagnetBank of Salt Lake City分別被監管當局關閉。3家銀行總資產為8.76億美元(67.92億港元),存款達7.9億美元(61.26億港元)。 美國地方銀行倒閉潮主要源自一蹶不振的樓市,斷供與壞帳不斷上升令銀行無法維持運作。在房價不斷下跌及失業率創16年新高的情下,單是1月份便有6家銀行倒閉。美國監管部門去年關閉25間美國銀行,聯邦儲蓄保險公司於去年第3季把171間銀行列為「問題銀行」,意味今年倒閉數目可能激增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